来历:8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成风化人周刊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斌、林苗苗、侠克、马晓冬
一个人的终身,不只要长度,还有宽度乃至深度,那将是怎样的一种人生?
近两个月前,2019年6月16日9时40分,105岁的原北京医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公民医院原院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首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公民医院骨科创始人、博士生导师冯传汉在家中安定谢世。
“勤勉敬业医术精深一世纪,教书育人诚实忘我献终身。”作为“毕生不退休”的教授,一向到近百岁高龄还坚持到医院作业、104岁才处理退休手续的冯传汉教授,终身牺牲医学、追求真理,“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成为一个年代的丰碑。
又一次医师节行将到来之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遍访冯老同路、学生和子女,探寻这位白叟充溢传奇色彩、令人感佩不已的“百岁人生”……
冯传汉教授。来历:北京大学公民医院微信大众号
三获“终身效果奖”
“一代宗师 医者典范”……北大公民医院科研教育楼714房间,一间一般作业室的墙上悬挂着15年前冯老90华诞时同行赠送的匾额。何梁何利奖、北京大学蔡元培奖、北京医科大学门生奖……简易书橱里,奖牌、证书琳琅满目。
关于一个人来说,获“终身效果奖”,一次就已属极点可贵,冯传汉却是3次——自2011年起,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两次颁布、北大公民医院一次颁布冯传汉“终身效果奖”。
中华医学会颁布的终身效果奖证书。拍摄:本报记者李斌
终身效果,来自毕生斗争。冯传汉1914年出生于汉口的一个医师家庭,后进入燕京大学医预科和协和医学院肄业。1941年末,珍珠港事故,随后日军占据协和医院,1942年,在协和医院作业不久的冯传汉就不得不跟从钟惠澜、林巧稚等闻名专家来到我国人筹资于1918年1月创立的榜首家西医归纳医院即中心医院,即现在北京大学公民医院的前身。
从1944年牵头树立中心医院外科骨科专业组到新我国树立后创立我国榜首个骨肿瘤骨病研讨室,从北京大学公民医院院长到北京医学院副院长,冯传汉在此一干便是77载。
这是一张让人过目难忘的作业效果表:
——82岁,主编《肩关节外科学》;
——87岁,主编《骨科肿瘤学》,并宣布文章《再谈极点负责、极点热忱、精雕细镂、一心一意为公民服务》;
——89岁,主编《临床骨科学》和《我国现代骨科史料》;
——90岁,搜集收拾《北京大学公民医院骨科生长展开的60年》;
——93岁,宣布论文《研讨生德育作业的几点反思和知道》,编著《根底英语概要——英语读写攻略》;
——94岁,写下自传体列传《勤勉度九旬老年怀年月——我大半生的回想》;
——95岁,完结“骨质疏松症的确诊医治及其相关根底常识”笔记约6万字;
——97岁,写下6万字读报读书札记《大学教育与医学教育的再教育和再知道》;
——99岁,写下上万字的《加拿大医学教育和家庭与社区医学系统的学习和知道》;
——100岁,写下8页纸的读报读书札记《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实践 全面协调展开——大学教育与医学教育的再教育和再知道系列之三》;
——104岁,承受媒体采访叙述北大公民医院百年前史故事,再次为医院百年前史弥补完善名贵史料;
……
冯老90华诞时同行题词。拍摄:本报记者李斌
冯传汉终身勤勉耕耘,耄耋之年仍未留步:虽然遭到前列腺癌医治和青光眼医治的副作用等摧残,直到96岁都坚持每周来医院作业两天;103岁失明前,坚持每天看书学习,吃完早饭就坐到书桌前看《公民日报》《参考消息》;近百岁时仍坚持研读专业期刊、编撰读书札记;去世前两年,失明的他仍经过儿女、护理朗诵报刊关怀医院和医学作业展开……
家里人劝冯老这么大岁数不要操心。“但他便是定心不下,把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展开,与自己融为一体了。”终年陪父亲日子、69岁的四儿子冯壮怀说,“96岁往后,咱们不让他去医院了,怕跌倒,但他仍然在写书、写学术文章。我哥哥在加拿大,每年回来,都要在加拿大买最新版的医学书籍带回来。”
冯老家书房的书橱里,摆放着三层书,好几本都是厚厚的、全彩印刷的英文原版书。
“他的阅览量特别大,中英文的书都读。他说自己是‘老学生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从1979年参与作业起便是冯老秘书的李贺平说,“冯老终身都在学习,一天都不停学新东西,是医院毕生不退休的教授。”
一年多前,2018年1月,北大公民医院刚刚度过百年华诞;去世前8个月——2018年10月,104岁的冯老才处理退休手续……
“毕生不退休”教授的离世,让医学界、教育界为之悲恸。6月20日,冯传汉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办。北大医学部负责人,全国许多医院和医疗机构的代表,骨科界闻名人士代表,公民医院干部职工、医学生纷繁赶来,为老院长送别。海内外的同仁及学生们纷繁发来电文表明哀悼。
“我来送送冯老,他这一辈子奉献很大,为人很好,对后辈很保护、提拔。”年近九旬的我国工程院院士卢世璧坐着轮椅来了,“活到老、干到老,是爱好,也是志趣。”
北京大学公民医院院长姜保国是冯传汉75岁时接收的博士生:“为什么追悼会许多骨科医师、许多学校领导都去了?因为冯教师一向没有脱离‘岗位’,年青骨科医师还都知道他、了解他、尊重他。”
“他不光是骨科权威、医学大师,也是和蔼可亲、润物无声的恩师,更是上善若水、勤勉醇良的人生典范。”近来出书的北大公民医院院刊上的这句话,是对冯传汉终身的最佳归纳。
冯传汉教授。来历:北京大学公民医院微信大众号
“名医重要,良医更重要”
冯传汉“走”的那一天,恰逢父亲节。
“早晨6点半,我还给父亲换了尿不湿,他还有点小呼噜。”冯壮怀说,“9点40分左右,我在厨房预备包茴香馅的饺子,正在切啊、洗啊,大姐到床边摸摸脚,说老爸脚咋这么凉,从速叫我曩昔……”
事实上,将冯传汉视作“父亲”的,还有许多学生们。
从被辅导做榜首例手外科手术,到目击收治没有手术适应症的患者入院医治——冯传汉99寿诞之际,闻名手外科专家王澍寰院士以《师恩永志不忘》为题撰文回想和冯老1948年至1958年10年共处的日子,“54年曩昔,许多往事记忆犹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绝非谦词。”
20世纪50年代,为前进北京市骨科医疗水平,冯老建议安排全市骨科医师每月展开一次轮番联合大查房。“这一行动,纯粹是发自一个医师的责任心,从患者动身,从社会需求动身,任劳任怨,可谓大医。”王澍寰这样写道。
“古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冯教授是我的研讨生导师,将近半个世纪,我都在冯教授的辅导下从事医疗、教育及科研作业,真实感受着这个古训的亲热。”北大公民医院原骨科主任蒋化龙说。
作为骨科范畴最负盛名的教育家,1981年,冯传汉成为我国榜首批博士生导师,学生遍及骨科学各个分支。
“他思考问题最多的便是医学教育问题,怎样培育合格的医师,再便是医疗变革的问题。”李贺平说。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自编讲义、克己教具,到1979年出任北京医学院副院长后着重“人才与学科是高校展开的柱石,只要具有国际闻名专家学者和优势学科的支撑,大学才干展开”,冯传汉不只培育了几代学生,更以以身作则和教育理念影响了无数人。
“冯老查房时,看一位患者能够花一个乃至一个半小时。他对患者的那种体贴入微的关怀,是教给咱们最深沉的东西。”冯传汉的博士生、北大公民医院院长姜保国说。
2011年7月,97岁的冯传汉写出6万字读报读书札记《大学教育与医学教育的再学习和再知道》。
“我被这本札记震动了。”冯老“学生”、北大公民医院原院长、骨科专家吕厚山说,“要知道冯教师在那之前3年眼睛就不太好,他的秘书又因病歇息很长时刻了。冯教师是怎样战胜这么多困难完结这个作业的?”
冯传汉鼓舞学生出国,更鼓舞咱们按期回国。
“我去美国闻名肿瘤中心进修前,他很替我快乐,并吩咐我学成必定回来为国家服务。”亚太地区骨与软安排肿瘤学会主席、中华医学会骨肿瘤学组组长、北大公民医院骨与软安排肿瘤医治中心主任郭卫也是冯传汉的学生,一度犹疑是否回国,“后来吕厚山院长受冯老之托在美期间到我家劝我,坚决了我回国的决计。”
脊柱外科主任刘海鹰是冯传汉的博士生,也是关门弟子之一,有幸参与冯教授最终几回查房:“冯教授查房极点严厉,要求紧记病历、熟知骨科相关常识及骨科临床检查法,有时分会辅导我把病历改了又改,杂乱的病程记载往往写满三四页纸,直到满足停止。”
深受教师影响的刘海鹰奔走在公益道路上,树立了脊柱健康公益基金,到贫困地区义诊,7年间免费手术救治重症患者89人,协助患者挺起脊柱,他自己的腰却弯了下来……
“不忘初心做船,精深技术做桨,忘我奉献为帆。冯大夫讲过,名医重要,良医更重要。做‘良医’,是咱们从冯大夫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也是他给我的最大精力财富。”刘海鹰说。
韩启德院士在冯老99岁寿辰时的赠语。拍摄:本报记者李斌
“永远是咱们学习的典范”
“我这一辈子都是党教育、辅导的。”1961年参与我国共产党的冯传汉屡次荣获“优异共产党员”称谓,在学习、研讨、育人和办理等方面,都走在前列。
“一切的队员与伤员心连心,一心一意为伤员服务。”20世纪50年代初,抗美援朝,冯传汉活跃响应号召,参与北京市第二批抗美援朝手术队,任副队长、医务主任,参谋是吴英恺、队长是吴阶平,先后救治400多名志愿军伤员,“我立了两小功,最名贵的是遭到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
1962年至1973年,冯传汉屡次代表卫生部赴索马里、几内亚、阿尔巴尼亚、朝鲜等国家履行医疗使命,作为仁慈使者把我国医师的济世情怀传向国际。
1978年、1984年,冯传汉两次随卫生部代表团拜访欧洲国家,调查了20多所现代化医院,观赏医疗器械厂和药厂,写了近4万字总结报告《现代化医院与医院现代化》,一同参与国际卫生安排大会,为我国医学对外沟通奔走繁忙……
“冯传汉教师兢兢业业耕耘了一辈子,在这方面有太多太多的实例和感受。”和冯老一同作业近50年的吕厚山说。
2003年,近90岁高龄时,冯传汉欣然承受托付编写《我国现代骨科史料》。从承受这项作业到完结初稿,仅仅花了6个月时刻。
“这是一个适当有难度的深重使命,不只要搜集许多的人物事迹资料,或许还要有不同的点评和争议。”吕厚山回想,“骨科老前辈们有些现已离世,有些身居国外,在职的专家们又日理万机,不能准时供给资料。冯教师亲身写信、打电话,一遍遍索求资料,进行核实收拾。”
“其时双手捧过书稿,泪水含糊了我的双眼,我其时呜咽着只说了一句话:‘您真是咱们学习的典范!’”吕厚山说,“要知道,89岁高龄,收拾近30万字篇幅的书稿,仅用了6个月时刻,咱们每个人都领会到了‘仔细’的力气、‘斗争’的含义、‘堆集’的可贵、‘务实’的含义。”
这样一个细节,让吕厚山毕生难忘:“冯教师把书稿交给我时一再声明,这本书的内容还不行全,也不具备‘史’的水平,姑且名为‘史料’,假如能对往后写‘史’有协助就心满足足了。”
“咱们沟通的作业许多许多,促膝长谈和电话里触及最多的内容,便是怎么做人。冯教师这方面的教导,也是他的为人,现已融汇到我的血液中——低沉做人,尽力干事,以成事为悦,不以出名为喜。”姜保国说,“假如必定要用一个词来描述咱们的师生关系,‘良师益友’有些平平,‘忘年之交’有些淡淡。在我的眼中,冯教师不是严师,更多的是慈父。”
别的一个细节,让姜保国至今难忘:“记住博士辩论后,冯教师半开玩笑地对我讲,‘姜大夫,你不要总是叫冯教师、冯教师的,就叫我冯大夫!假如说要叫‘教师’,至少你的神经研讨比我做得好,我也要叫你一声‘教师’。”
外语,是通往外部国际的东西和桥梁。从小在教会学校学习、又在英国有过留学阅历的冯传汉“特别注重青年医师的英语学习”,乃至在90多岁高龄时还自己编写了一本书《根底英语概要》。
《参考消息》上一周一次的英文文章必读、将学生的英文文章改成“花脸”、孙子的英语在他的“小棍子”协助下字正腔圆……学生和家人给咱们叙述了许多冯老注重英语教育的故事。
“每天正午冯教师给咱们讲英文,吃饭后坐在他那,一个小时不歇息,那时分他现已是77、78岁的姿态,给咱们几个人,有研讨生、也有住院医师讲英文,他讲得非常好,他的英文解说让我对英文有了爱好。”吕厚山说。
“广联医域,常誉杏坛”,冯传汉家客厅里,悬挂着院士韩启德在冯老99岁寿辰时的题词。
2013年1月24日,为迎候建院95周年,北大公民医院在举办学术沟通会议的一同,举办了冯传汉教授99华诞庆典。
“冯老明确要求必定要在医院办,活动以学术为主,不要告诉其他城市的专家,影响人家作业。”姜保国说。
“不是一切事他都喜爱,他有自己的观念。可是你会感到他那种无欲则刚的状况,谈什么事都不是从自己的利益动身,胸怀特别宽广,特别能容纳他人的缺陷。这是他对我影响最大的一点。”姜保国说。
冯传汉对学生像“慈父”,对自己的孩子要求却很严厉。
“有多大本事,自己去闯。职业选择上他历来都不管咱们,咱们5个兄弟姐妹,干什么的都有。”冯壮怀说,父亲身幼勤勉、日子俭朴,坚持原则乃至有些死板。“他对咱们有个很严厉的‘三不’要求:不许拿他说事说话,不能用他的名声,不许对外宣扬。”
“我的爸爸妈妈都严于律己,宽诚待人,尤其是父亲常引证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对我怎样做人都是无声身教。”2008年,94岁高龄时,冯传汉写下自传《勤勉度九旬 老年怀年月——我大半生的回想》,最初就这样写道。
“我仅仅一个勤勉的人,做一辈子勤勉学生。”面临旁人以为了不得的效果和阅历,冯老总是这样淡淡地说。
2017年,冯老不小心摔了一跤,做了一个骨科手术,术后双目逐步失明。
2018年夏日的一天,冯老叮咛每周来看自己一次的李贺平在纸上写下一位“老骨科医师”对同路的赠言:“为民服务求医道,收敛光辉静斗牛”,以及杜甫的诗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空名绊此身”……
“他叮咛我要用毛笔写下这几句话。”李贺平说,“我了解,这是这位104岁的白叟对人生的最大感悟、高度归纳,更是对同路、对后人的嘱托。”
冯传汉教授在图书馆博学多才。图片来历:北京大学公民医院
“他是活的‘院训’”
倾其终身,冯传汉致力于骨科学临床与根底研讨,推动了我国手外科、肩关节外科、骨肿瘤学科的展开。
骨肿瘤,是指发生于骨骼或其隶属安排的肿瘤。良性骨肿瘤易彻底治愈,预后杰出,恶性骨肿瘤展开迅速,预后欠安,死亡率高。
冯传汉是我国骨与软安排肿瘤研讨的奠基人:1964年,他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宣布了《骨巨细胞瘤》一文,从此开端骨巨细胞瘤系列研讨。1984年,在其倡议下,我国榜首个骨肿瘤研讨室在北京医学院公民医院树立。北大公民医院骨肿瘤科,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成为遭到国内外赞誉的骨肿瘤中心。
“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冯老。”郭卫说,“冯老几回找我说话,告诉我怎么着手科室的建造、团队的培育,告诉我要斗胆甩手让年青人去闯,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只要教给他们临床作业的技术,还要教给他们杰出的作业作风、独立思考及判别的才能。”
骨肿瘤科的手术大都都比较大,手术出血多,危险也比较大,常常大手术后需求整夜关照患者,第二天还要持续作业、手术。
“咱们团队中的人常常每天作业在12小时以上,真的很辛苦,可是咱们心里都很充分。”郭卫说,“咱们要发扬光大冯老治学严谨、精于研讨的精力。”
手是人类运用最为频频,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因为其结构杂乱,医治难度大,手术要求精度高,手外科学应运而生。
冯传汉是新我国手外科的奠基人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期,冯传汉率先在国内展开屈指肌腱损害的修正手术,并宣布我国榜首篇手外科论文。
今日,北大公民医院骨科已展开成为包含伤口骨科、骨肿瘤科、骨关节科、脊柱外科4个专业,242张床位,年出院近5000例患者的归纳骨科,是教育部要点学科、卫生部临床要点专科。冯老的学生三获国家科学前进二等奖:吕厚山掌管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使用及相关根底研讨”,郭卫掌管的“原发恶性骨肿瘤的标准化切除及功用重建的系列研讨”,姜保国课题组展开的“我国严峻伤口救治标准的树立与推行”。
提起冯传汉,许多人都以为他是骨科专家,但冯传汉自己并不这么以为。他常说:“我是一个‘杂’家,可不是什么专家。我的方针是一专多能,宽博与精深统筹。”
医师、教师、研讨人员、行政办理者,还从事过学会办理作业,当过中华外科杂志副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学报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总编、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书社社长,晚年更是不做专家做“杂家”,活跃从事医史研讨和写作,编写的多本骨科教材和我国现代骨科史料,已成为我国骨科范畴的经典……
“仁恕博爱、聪明精微、廉洁醇良”——这是北大公民医院100多年前创院至今未变的院训精力。
“这12个字就像是冯老终身的描写,他便是活的‘院训’。”姜保国慨叹地说。
陆道培院士在冯老百岁诞辰时分的题词。拍摄:本报记者李斌
逢年过节,医院负责人往往要登门探望老前辈。冯老往往要叮咛,院训精力中“仁恕博爱”是最底子的,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人文精力和科学精力,必定不能重“病”轻“人”,不能重技术轻理论常识,德育不只要面向医学生,还要面向教师。
“现在医学教育越来越侧重技术教育。冯教师记忆犹新的是,变革开放往后,咱们的医学前进了不少,相同能开刀,可是人文精力还有些短缺,尤其是医学生、医护人员的人文精力、感恩精力需求加强。”姜保国说。
谈及冯老的“遗愿”,李贺平说,今年春节往后,冯老提过几件事:1994年,冯传汉教授在公民医院作业50年之际,医院编过一本《冯传汉文集》,能否把近20年的论文修改进去,再弄一个论文集?“他能够定心,我现已把目录收拾好了,包含他屡次叮咛要录入的最近几年写的几篇文章。”